孩子容易因同儕壓力而選擇吸毒!怎麼預防這種狀況呢?
朋友吸菸、吸毒、喝酒,你就要跟著做嗎?答案還真的是。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隨波逐流,但是約八成的青少年的確會因為朋友都做了,而選擇去做他原本不會做的事情,新聞中以電子菸為討論主軸,在戒毒中心,主軸便成為毒品。
一則新聞「台灣青少年吸電子菸3年翻倍!關鍵原因是朋友都在吸」引起網友們熱烈討論,紛紛留言回應:盲從、無思考能力、別人去柬埔寨你怎麼不去…等等,許多質疑青少年無法自制的聲音出現,不少人抱持著看戲心態,認為會吸電子菸是自己選的,簡直是活該。
會吸電子菸,同意讓不好的物質進入身體裡,確實是自己的選擇,但請各位不要忽視”同儕壓力”這個影響青少年做出錯誤判斷的最大影響源。
從青少年吸電子菸人數翻倍,看同儕壓力如何影響孩子走上吸毒歧途
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
朋友吸你就要跟著吸嗎?同儕的影響力不容小覷
朋友吸菸、吸毒、喝酒,你就要跟著做嗎?**答案還真的是。**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隨波逐流,但是約八成的青少年的確會因為朋友都做了,而選擇去做他原本不會做的事情,新聞中以電子菸為討論主軸,在戒毒中心,主軸便成為毒品。
那可拿雲林戒毒機構的秘書長-陳勝吉,對同儕壓力這種氛圍很有感觸,分享自己的經驗:「原本我是一個老實乖巧,一邊讀書、一邊幫家人務農的孩子。上了國中後,有同學帶著安非他命到學校吸食,從一、兩位,很快地演變成十幾人,有吸毒的同學聚在一起談論毒品的話題,一起嘲笑、鄙視沒有吸毒的人。
那時候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開始向小團體聚攏,我很動搖,在親眼看到同學們吸食安非他命後開心、快樂的神態,我對毒品產生了莫大的好奇心:『這東西吸起來到底感覺如何呢?』心理默默的想著,越是去想、越是看同學們吸毒,就更想要試試看。
某次,同學對我發出邀約,三個人半夜溜進村莊的空屋內,在那裏我第一次嘗到安非他命的滋味。對我來說,吸了那口安,就好像拿到進入這個團體的入場券,我不再是班上被嘲笑的那群人之一了。」
這口安非他命,讓阿吉往後15年的人生都與毒品纏鬥,直到進入那可拿戒毒成功,才擺脫毒癮束縛。
家庭不溫暖也是原因,和朋友一起吸毒,比回家更有歸屬感
一樣是透過那可拿戒毒成功的嘉偉,曾是台北最大、最有權力的藥頭,那年他也不過20歲。
為什麼會染黑、染毒?嘉偉出身自富裕家庭,生活中一切大小事都是父母安排,讀哪間學校、上哪個補習班、將來要做什麼工作…沒有嘉偉插話的餘地。
小時候乖順的嘉偉,進入青春期後開始反抗父母,就在那時遇上了會吸毒的朋友,教他抽K菸緩解心情,邀他進幫派。
嘉偉回憶起那段過往,說道:「我考慮加入幫派的前一天晚上很掙扎,我知道這樣栽進去就沒有回頭路了,有那麼一瞬間腦海中浮現出爸媽傷心的模樣。但是當我想起和朋友們一起吸毒比回家更快樂,而且朋友們已經全都決定要加入幫派的時候,我就沒那麼猶豫了。好像我必須點頭答應,我才能在這個世界找到一席容身之處,無論那裏有多糟、多黑暗、多墮落,只要我能和這些朋友在一起,感受的到快樂就好」。
戒毒中心的例子數不勝數,同儕壓力絕對是影響青少年的重要因素,加上父母不一定都能好好教育孩子或和孩子溝通,就像蝴蝶效應一樣,由一件最初事件,形成一個心靈缺口,在同儕壓力的刺激下,讓青少年在某個時刻做出錯誤的選擇。
我就能拒絕,為什麼你不行?
有千百種人,就有千百種家庭和千百種父母,家庭教育會最大程度的影響一個人的_是非價值觀_,每個人在當下會做出的選擇不同。留言的網友們認為青少年的自我判斷力不足,受人影響活該,但這樣的言論,對青少年有什麼幫助呢?事實就是青少年的確很容易受同儕影響,也許你或你的孩子是懂得堅持自己的類型,不代表所有青少年都能夠在當下做出所謂"正確"的選擇,因為對那個時刻的青少年來說,跟著朋友們一起吸電子菸或一起吸毒就是對的選擇,能讓他融入一個圈子,找到歸屬感,並沒有任何不妥。
當我們用主觀的論點去批判受同儕影響的青少年時,是否反省過自身,給孩子們製造了什麼樣的環境,才會讓孩子當下認為吸電子菸、吸毒是對的呢?
若孩子對你說:「因為同學也有吸,所以我也…」你會接受這個理由,去了解他背後的原因嗎?還是對他嗤之以鼻,問他:「我就能拒絕,為什麼你不行?」打擊他的自尊,讓他更想向外尋求歸屬感呢?
要讓孩子對同儕壓力有抗壓性 家庭教育是基礎
做出對自己好的決定,這項能力須從家庭培養起,你平常怎麼和孩子溝通呢?
如果你也會用威脅、誘騙、慫恿、打擊的方式和孩子溝通,或者根本不和孩子保持良好溝通,試問,這些情況下成長的孩子在遭遇同儕壓力的當下,要如何做出你認為”好的決定”?
防範毒害,第一步一定是家庭,從父母和孩子的相處做起,讓孩子擁有健全的自我思考和良好的面對能力,保持好的溝通,就不害怕孩子誤入歧途!